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9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从袁隆平,陈日胜说起:福泽天下中国稻―新闻―科学网

[复制链接]
294 0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0月28日 第 08 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87岁高龄继续带领他的团队在科研领域高歌猛进,一方面持续刷新世界杂交水稻的亩产高产纪录,另一方面拓展新领域,整合科研资源介入耐盐碱的海水稻研究,进军基因农业领域,开发出去重金属铬的水稻新品种。

同样让人尊敬的还有一位自称水稻“外行人士”的陈日胜。他毕业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林果专业,积30年之功,默默而执着地研究培育抵抗海水盐碱性的野生水稻,对其进行一代又一代优中选优,终于将其产量提高至最初的数倍,具有了造福世界的基础条件。

我们在为袁隆平、陈日胜等科学家突出成就报以热烈掌声、表达崇高敬意的同时,也清晰地看到,优异性能的新品种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中国辽阔的土地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赋予了我们丰富庞大的生物资源库,这正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在向农业科学工作者致敬的同时,也要感恩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

就种业科技的演进路径和效率而言,以遗传性状为基础,一代一代选育的传统育种路径虽然功不可没,但遗传性状随机性大,过程不可控,效率很低,研究者动辄要投入十几年数十年之功。而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使人们能在微观层面从事植物结构分析和遗传物质研究,为新种培育提供了广阔而高效的前景。我们注意到,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始了研究方式上的转变,其最近发布的去重金属铬的水稻新品种就是采用不同于传统杂交的新技术研发的。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们有理由相信,依托于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一定能以最先进的现代技术研发出更多、性能更优异的水稻品种,造福于全人类。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5 02:48 , Processed in 0.023397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