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S0 O y4 C6 M5 Z; b( i0 D 首先给我最大印象的就是第一代移民在国外生活的艰辛。就以90年代末这一代移民为例,很多是技术移民,由于语言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找到与国内相类似的工作,我到了温哥华之后,头几个月试图找软件开发之类的工作,后来发现很难,面试了很多家公司,但言语仍是个很大的障碍,只好放弃。其实在移民前花了很多时间学习英语,自我感觉英语已经基本过关了,出去之后才知道所学的是“中国式英语”。刚到温哥华的移民通常都集中在CHINATOWN的华人社区交流,所以类似的情况见过很多,于是我和很多刚出国门的移民一样,只好放下最初的理想,先找一份工打打,晚上到学校读英语。我在国外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香港人开的制衣厂封箱、搬货,房东介绍的。我的房东是福建福清人,在温哥华开货车送货,他和我工作的工厂老板很熟悉,他是早年偷渡到美国,后再定居温哥华的,据他讲,福清那个地方的男人基本上都在国外,若你一个大男人,不出去会被人看不起,几乎已经变成传统了。2 h7 w8 o! W k' ? e6 [3 K. {( f
V+ I" R, u$ m5 Q6 k8 k: f4 {; e 封箱搬货为两个人,另外一个小王,也是技术移民,兰州人,IT出身比我早来几个月。这份工作很辛苦,那家厂业务很多,差不多每天几百箱货要点数装箱。那位兰州同伴自己说,他第一天上完班,几乎瘫在地上,走几十米就要坐下来休息。还好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这种体力活还是能顶得住,不过头几天还是要酸背痛的。其他部门里面,有不少和我类似的移民,而且从上海过去的有好几个,质检部门还有一个在上海一个大医院当医生的。! B1 d; |' E: t0 X5 A3 s) E
$ E$ @4 S, [0 B# ^ @
和很多新移民相比,我这份工作还算稳定,固定的收入也能够在温哥华立足,而且晚上可以读英语。很多人在餐馆里涮盘子,做小工,很不稳定,即使这样,这样的工作也很难找。现在想想移民中真是人才浪费,很多高学历的人才在那边打打小工。一位在国内西北某大学教书,后来在日本打了几年工,再来加拿大,比我长 10岁的老兄老杨,找了2、3个月的工作没有着落,最后在一个餐馆里涮盘子;另外一个在在国内学的是火箭制造相关专业,也沦为打小工一组,很是浪费。有些早几年来得技术移民,几年小工一打,人也麻木了,原来的专业技术也生疏了,所有很难有用武之地。 51.CA B2 W6 B6 E o
3 [4 b( H9 r/ w4 C
在事业上看不到前途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有一天,我失业了,原因也很简单,美国发生了9.11事件。工厂的业务主要是来自美国,9.11之后,订单一落千丈,裁人,首先裁的是小王,没有多久轮到我了。失业在家,领失业保险金,具体金额已经忘记了。于是有些人开始迁往多伦多,小王就是其中之一。我则带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回国让老人看看,同时也看望了国内的朋友,看到这这些朋友一个个都混得不错,再想想自己在国外看不到前途,回国的念头开始萌发,但又于心不甘,于是还是回到了温哥华。, I5 E% [9 }& B* h) W- l"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