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387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贺岁片遭票房“滑铁卢” 冯小刚还有戏吗?

 关闭 [复制链接]
387 0
         “没有创意,没有任何升级,没有提供任何现实意义。”在湖南青年电影导演杨蔚然看来,冯小刚贺岁电影《私人订制》是一个“极老的梗”。

        已经56岁的冯小刚,再一次将自己陷于四面楚歌之中。2013年12月19日,《私人订制》在国内公映。10天后,面对“刻意的笑点和笨拙的社会评论掩盖了本该发光的一线卡司和高昂的制作成本”等批评,冯小刚通过新浪微博个人账号连发微博,以激烈言辞回应“影评人”。其中一条写道:“我不怕得罪你们丫的,也永远跟你们丫的势不两立。”

        同时,由冯小刚在中国内地开创的“贺岁”市场,也出现了三年来首次票房“滑铁卢”。“整个湖南今年的贺岁电影票房都不太好。”湖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电影电视管理处副处长梁蓉说。

        贺岁档整体票房下滑和冯小刚骂人事件,再次将中国电影置于争议中。冯小刚无疑是中国商业电影史上巨大的成功者,同时也是备受争议者。自始至终以“草根”自居的冯小刚,似乎也让“争议”成为了他自己的“私人订制”。其背后折射的,正是中国近20年的电影市场生态。

        壹 开启内地贺岁档期

        贺岁片创造了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档期,让中国电影有了新的发展契机

        说起“贺岁档”,内地观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冯小刚。在此之前,贺岁电影还只是香港电影市场特有的“档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到岁末,香港演艺圈内的一些明星都会自发地凑到一起,不计片酬地拍几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影片献给观众。

        周润发、张曼玉、周星驰、成龙……不少电影大腕都曾与“香港贺岁”一起成长。到了上世纪90年代,香港贺岁片进入鼎盛时期,贺岁片几乎成了一窥艺人人气的试金石。1995年,成龙的《红番区》将“贺岁片”首次引进中国内地,当年的票房仅次于好莱坞的大片《真实的谎言》。

        1997年2月,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上映,真正开启了中国内地的贺岁片市场。电影一举斩获当年“百花奖”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故事片三项大奖,并在票房上成功引出此后几年的贺岁片大战:投拍的贺岁电影一年多过一年,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加入执导贺岁片的行列。贺岁片的出现和成长,不仅在意义上创造了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档期,更让中国电影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为自己贴上“草根”标签,完成电影的“都市化”转向

        这个从第五代导演中默默杀将出来的“异类”因何叫座?一开始,冯小刚就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标签:草根。正是这个“身份”,为他笼络了大规模的电影受众。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行业兴起,电影似乎告别了曾有的辉煌与热度,偶有几部制作奢华的大片也难挽狂澜。冯小刚正是在这样的电影环境中,以平民化、都市化的定位冲出困境,在创造票房佳绩、真正实现电影商业化的同时,也实现了中国电影的都市与平民转向。这种转向正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文明迅速向工业文明转轨的文化表征,冯小刚的电影正暗合了这种转向和文化发展趋势。在这个中国电影市场最惨淡的时期,贺岁电影确立了一种文化新观念,紧紧呼应着社会环境、人心期盼、经济时潮。冯小刚则凭借打头阵的几部贺岁电影,扮演了英勇的救世者。

        另一方面,冯小刚对自己的包装也颇为“草根”。他经常说的一个词是“老百姓”,反复强调拍每一部电影都是为了“老百姓”。在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为寻求新的视听效果,集体迷失在“大而不当”的空洞叙事中,与普通观众几乎彻底脱节的同时,“草根”冯小刚的出现,无疑给了想要在电影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观众一剂最贴心的良药。

        然而,与电影的高票房回报相反,冯氏电影一开始就受到一些圈内人士的指摘。在评论家眼里,冯小刚的电影毫无艺术价值可言,影片中充斥着严重的媚俗倾向,甚至有人评价《甲方乙方》“根本不像电影,就是一部小品串联”。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11 04:53 , Processed in 0.019897 second(s), 2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