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46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中国的南方状元多于北方 居然是因为这原因!

[复制链接]
464 0


高考考生准备进入考场。(新华社/图)

原标题:南方状元为何多于北方?吃得饱才能学习好

南宋是南北方状元人数置换的分水岭。南宋的政治重心南移与农业重心再一次重合,使得南方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进一步向高处走。

“知道”跟你谈谈,南方状元为何多于北方?

高考季谈状元是常态。如今的高考状元,本质上跟古代的状元性质已完全不同了。古代状元的地域性分布十分明显,具体表现是由唐及清,状元和进士数量逐步呈现南多北少的趋势。换言之,南方学霸多过北方在古代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南方比北方多呢?这是一个吃的问题。

“天命所在地”的北方

老管早在战国就告诉世人,仓库有了粮,身上有了衣服,才会去考虑礼节和道德,这跟现代的马斯洛需求层次不谋而合。科举选拔制度出现之前,由于士族门阀牢牢把持着社会上升通道,基层人才的流通处于一潭死水状态。然而科举一开,一个地区的富裕与否,直接影响教育投入的多寡,进而该地区的人才的产生,也就表现出了对前者的强烈依赖。

西晋之前,无论是政治还是农业和商业经济的重心,都绝对在北方地区。八王之乱后,黄河流域的世族大家们首次成规模的南迁。北方原有的农业生产技术理念被带到南方,于是在农业上,南方头一次可以和北方平起平坐了。

东晋之时,农业重心逐渐移至长江以南,南方水田种稻的每亩产量比之过去有了增长。据《晋书?食货志》载:东晋威帝“咸和五年,……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田税米三升。”……(这进而表明)南方的稻米的生产水平已与汉魏时北方的粟差不多并驾齐驱了。中国南方水稻生产发展,与粟并为主粮,是从东晋时开始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吴慧)

隋朝科举的开始,给底层人的改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渠道。有唐一代,状元出现了141位,但这时期的状元分布,还是以北方占据绝对多的地位。以状元数量最多的三个北方地区为例:河北(15)、河南(13)、陕西(11)

江苏在唐代只出现6名状元,而浙江居然是0。可见,农业上虽然在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但由于国都在北方,政治重心造成的虹吸效应,从而导致科举人才还是以北方居多的现象。再者,从东晋政治重心南移到唐朝的大一统,不过一两百年两三代人的时长,这一时期南方的各项发展,还处于起步和上升阶段,因此在这一轮的人才选拔中,南方居于下风也是正常的。

从“壮圆”到状元

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重心、农业重心、经济重心这三者是重叠的。然而进入北宋之后,重叠局面被彻底打破,政治和农业重心首次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南北分离。国都虽然还在北方,然而农业重心已经不可避免的南移。就如美国学者罗伯特?哈特威尔所研究的,“黄州和蕲州辖区跟其他中部、南部地区一样,大大得益于早熟稻的传入以及由此产生的更高的人口密度”。

《宋史》记载:“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五月戊辰,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盖早稻也。”早熟稻在南方地区大面积的推广,是导致农业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主要原因。

宋初的时候,通过大运河、汴河运达开封的南方漕粮为400万石,到大中祥符年间的时候,这一数字已增加至700万石。而整个北方黄河流域运抵京城的漕粮只有200万石。包拯就曾言:“东南上游,财富攸出,乃国家仰足之源,而调度之所也。”

温饱维持生命,性和情感延续生命,当一代人和二代人能稳定维持这些需求后,从三四代人开始,便会去追求自我在社会上的改变和成就。吃饱穿暖,教育才会发展。看来,想要考中状元,先得把身体养成“壮圆”。于是,整个北宋时期,南方籍的状元,一跃超过了北方。

北宋部分地区状元数量:河北(3)、河南(20)、陕西(1)、江苏(9)、福建(24)、浙江(19)

然而,由于黄河流域之前一直是政治、农业、经济的重心所在,加之北宋国都也在开封,从皇族到士族大家,都认为北方才是“天命所在之地”。这种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北方状元的数额,宋初宰相寇准还直接开地图炮:“南方下国,不宜多冠士。”赤裸裸的地域歧视,也改变不了南方粮多生活富足的局面。虽然北方籍的统治阶层在心理上过不去那道坎,但农业和经济基础才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关键所在,北宋后期,人们彻底接受了政治重心在北,而农业经济重心南移的分离局面。



(农健/图)

重心的南移

南宋是南北方状元人数置换的分水岭。南宋的政治重心南移与农业重心再一次重合,使得南方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进一步向高处走。相比之下,北方由于大规模的战乱,社会各个方面开始迅速凋零,在战争的夹缝里求生存,人们更多关心的是如何填报肚子进而安全的生存下来。而此时的江浙地带,不但成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粮食主产区,其在教育上的投入也甩出其他地区好几条街。贾志扬所著的《宋代科举》里统计,无论是状元数量超高的江浙和福建地区,还是南方的其他省份,其州学和县学的普及率都在90%以上,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北方地区,自然进士以及状元的转化率也就高于北方了。

明清之时,状元南多北少的局面进一步稳定,虽然两个朝代的政治重心均在北方,但农业和经济重心始终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尤其东南江浙一带,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人们对经济作物的偏好大于粮食作物,以至于“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在16世纪又逐渐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粮食产区沿长江向上游位移到了湖广地区。

明代八个省份的进士人数,南方完爆北方:

南方:浙江(3697)、江西(3114)、江苏(2977)、福建(2374)

北方:山东(1763)、河南(1729)、河北(1621)、山西(1194)

状元分布的前五个省份里都是南方,北方彻底出局:浙江(20)、江西(18)、江苏(17)、福建(10)

《大明一统志》里记载,全国有308所书院,其中长江流域各省市的书院有230所,北方各省市只有48所,差别之明显,不言自明。

经济上的彻底碾压

南北方在农业上的偏差,随着清朝来临,已逐步让位给了商品经济的流通,进而导致南北方的差距比纯粹的农耕时代还要大。于是,当江浙一带成为经济重心的时候,这一地区其他领域的发展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得到了极好的验证。

江浙地区,河网密布,沿海港口良多:

这个地区位于中国的东部与中部,通常被称为江南地区,是现在被我们称为长江下游的大地区的繁华核心。这一核心区域包括江苏南部、安徽东部的一角,以及浙江北部。人们常常以这个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为背景,对十八世纪中国的商业扩展进行论述。中国最为繁荣的地区经济已在这里存在了七八百年。由于这个地区内各地的经济都达到了高度的专门化,以至于粮食产量过低,难以满足当地人口的需要。于是,江南的许多城镇成为大规模地区间谷物交易的集散地。进入十八世纪后,每年都有足够为三四百万人食用的稻米从长江中上游各省运往苏州、松江和太仓周围的各个商镇。这些稻米最终将抵达遍布华东的各个缺粮地区。――《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孔飞力

而同时期的华北地区,跟江浙地带比起来,农村的商品化程度最低,可供销售的剩余农产品非常少,而且由于没有能通航的河流,陆路运输成本的高昂彻底停滞了商业化的催生。产生了不了商品集散中心,进而导致都市化水平极低。于是,华北自明清时代开始,成了一个城市稀少、人口稠密、贫穷落后和完全自给自足的乡村内地。

南北方两地的发展,和宋代之前的社会,来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对换。宋代以前,南方还是所谓的蛮地,北方才是华夏正统。然而自宋至明清时期,华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没有显著的变化,原来的华夏正统之地一直在原地踏步。但江南地区在农业起步后,却从没有停下发展的步伐。两地的差距越拉越大,直接影响教育的投入,进而又影响了科举选拔。

清代前四个省份进士人数:江苏(2949)、浙江(2808)、河北(2674)、山东(2270)

清代各省状元,山东作为北方勉强有5个上榜,但是和江苏的27个状元比起来,还是有五倍多的差距。

虽然在明清时代,北方彻底被南方赶超,但华北作为华夏文明的起源地,这里曾孕育过百家争鸣。因此,后世虽然这个地区一再遭受战乱蹂躏,但是重学之风犹存,一旦稍有喘息机会,学风便会重新抬头。这也是为什么在明清两代进士的分布上,虽然江浙地区一直拔得头筹,但豫鲁两地却一直紧跟其后的缘故――你虽然富裕,但是我这里毕竟是孔子和老子的出生地,不能忘本!而其他一些边缘省份,由于从没做过政治或农业的重心区域,加之人口稀疏,所以在科举选拔上,也就不具备和中东部地区抗衡的能力。

总体而言,古代科举人才的分布,大致是以太行山为界线。太行山东部往南的大部分地区,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教育投入高,科举人才选拔较多;以西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就少。再者,一个地区重学之风一旦形成,便会延续下去,虽然教育的投入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好坏而起伏,但这种学习风气却轻易不会消散。

看来,吃虽然不能成为必然的因素,但是吃却是其他需求的基础,一旦吃的基础稳固了,各项发展也就无忧了。
更多曼省新闻,请点击这里 更多加国新闻,请点击这里 更多综合新闻,请点击这里 更多潮流新闻,请点击这里 更多影视娱乐,请点击这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温尼泊华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关注

9

粉丝

5289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2-23 08:40 , Processed in 0.021284 second(s), 2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