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342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说不尽的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的各种趣闻

[复制链接]
342 0

  随想录



  今年的诺贝尔三大科学奖已经尘埃落定,来自美国、瑞士和英国的9名科学家分享了这些荣耀。奖项已花落有主,但有关话题热度未减,整个10月科学界最热门的话题便是诺贝尔奖。1896年去世的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一定没有料到,据其遗产、遗嘱创建的这三大科学奖项,已经成了全世界科学奖项中最具含金量的“硬货币”。有了这般含金量,引发讨论自然在情理之中。

  不过说到诺贝尔奖的奖金,其实并不算高。以今年为例,在诺贝尔基金会财务状况改善的情况下,各奖项的奖金提高到了900万瑞士克朗(约合740万人民币)。2015年,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中的一半奖金,当时约合300万人民币(另一半由另两位科学家分享)。也难怪她和丈夫开玩笑说:这点奖金还不够买北京的半个客厅呢!就在今年9月26日,2017年度邵逸夫奖(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数学奖)在香港颁给了5位科学家,其中每项奖金120万美元(约合795万人民币)。可见,单从奖金数额看,邵逸夫奖已经超过诺贝尔奖了。类似这种大奖还有一些,但丝毫未削减公众对诺贝尔奖的关注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已经是一家“百年老店”,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度和在公众中的知名度较高。

  围绕诺贝尔奖最火的话题自然是有关获奖科学家的各种趣闻,媒体恨不得挖地三尺,但凡与获奖得主有关的,一概不放过。再以屠呦呦为例,那年她获奖后,她早年在宁波的故居很快成了“风水宝地”,许多人到那里争相拍照,以“沾点喜气”。有的人直盯着这家“百年老店”的丰厚遗产,扳着指头数着100多年来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夫妻同台”“父子登科”“母女接力”等趣事。毕竟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因为自设奖以来科学奖的获奖人数不过数百,可是科学家群体要庞大得多。这类似国内的“兄弟院士”“夫妻院士”,的确算是科学家的幸运和荣光。但在科学社会学家的眼里,恐怕另有解释,美国科学社会学家朱克曼早年考察了美国1901―1972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情况,其中有一项对获奖有积极影响的因素便是师徒关系,也即常言说的“名师出高徒”。这其中包含了科研环境和合作关系的因素,从这些角度分析的话,上面所说的“小概率”事件便可得到合理解释。她的书叫《科学界的精英》,1977年出版(中文版1979年),尽管有些年头了,但读起来并不过时。

  诺贝尔奖得主中,许多有非常鲜明的个性,最常举的例子恐怕是费曼了。不过,费曼名气太大了,这里不说他,而提1989年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迈克尔?毕晓普。2003年,毕晓普写了一本书《如何获得诺贝尔奖》。你一定以为他要讲述获得诺奖的锦囊妙计了吧。真的不是,因为该书还有一个副标题: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人生。幸好有这个副标题,否则真有人会把这本书当成摘取诺奖的手册呢。其实正是这种讲述学术人生的书,对青年益处最大。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的《我不是好学生》也是类似题材。

  从华人科学家首次获得诺奖,到中国本土科学家在斯德哥尔摩颁奖典礼现场致辞,用了58年。如今海外的优秀华人学子和国内科学界的青年才俊,正在积攒力量,用不了多久,是他们登上舞台的时候了。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6 03:06 , Processed in 0.028958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