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87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创新中国》首映式在京举行 人工智能焕活经典声音

[复制链接]
187 0

  新浪科技讯 1月18日下午消息,当各种黑科技听起来还只是传说时,纪录片这个向来被视为“阳春白雪”的文化领地,却一不小心成了高科技的“首秀场”。

  1月18日上午,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首映式暨“创新引领中国”媒体行动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未来剧院”举行。据悉,这部即将在CCTV-9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创新中国》,是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大型纪录片,节目解说部分全程运用人工智能配音。已逝“配音大师”的声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重现”,李瑞英、朱军等央视“国脸”悉数到场,见证这奇妙又激动人心的时刻。



  见证“奇迹” 全球首部用人工智能配音的纪录片即将上线

  “用事实说话,焦点访谈”,这段深沉雄厚、气势不凡的声音是很多人岁月记忆中的一部分。声音的主人叫李易,我国著名播音员、配音演员、语言艺术家,曾为《再说长江》、《大明宫》、《美丽中国》、《人类星球》、《迁徙的鸟》等多部纪录片及影视作品配音,业内享誉极高。但这位优秀的播音员2013年不幸因病去世,享年50岁。

  很多人怀念李易老师以及他的声音,特别是纪录片导演。《创新中国》总导演史岩就是其中之一,当他在考虑节目配音员人选时,反复思量仍觉得李易是最适合的,然而斯人已逝,无力回天。但一次特殊的机缘也因此造就。

  《创新中国》是一部关注中国和世界前沿性科技成就的节目,节目组曾花了半年时间,在浩如烟海的科技创新项目中进行筛选,可以说对国内高科技的“行情”了如指掌。语音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中国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该片专门为此拍摄和制作了一个段落。总导演史岩因此“灵机一动”,想到一个点子:能不能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李易的声音?

  科研人员得知这个点子后,也感到这是一次优化算法、提升人工智能水准的机会,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但后面经历的磨难是大家都没想到的。为此,从人工智能工程师到导演和音乐编辑,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日夜加班,不断改进,才有了今天的精彩表现。


图:央视著名主持人齐聚一堂

  首映式现场还播放了一段李易老师生前的作品和《创新中国》中人工智能模拟的声音进行对比,这让十分了解李易的李瑞英和朱军等“国脸”直呼“吓人”,纷纷表示基本听不出差别,体育频道主播沙桐更表示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受到了威胁。

  制片人刘颖和徐欢表示,这不只是对李易的致敬和怀念,更是对创新精神的最好诠释。而弘扬创新精神、鼓舞创新者,是《创新中国》纪录片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出于对这个核心理念的坚持,与以往首映式不同的是,这次首映式不仅为节目本身进行宣介,还延展出丰富的内容,希望大众关注中国的创新实践和创新努力,呼吁全社会爱护创新者,弘扬创新精神。

  讲好创新故事 让科学和艺术结缘

  从发布会上首次曝光的节目宣传片可以看出,《创新中国》不仅呈现出中国创新实践的宏伟与浩大,还将镜头对准推动中国创新的个体与群像。据导演组透露,这部片子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来呈现主题。

  “讲好创新故事”几乎成了剧组的口号,而这并非易事。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纪录片在国内还是首次尝试,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靠创作组自己摸索。制片人刘颖表示,每个故事改七八遍甚至十几遍,都是很正常的。有些年轻导演因为不堪重负而哭了鼻子。


图:《创新中国》主创团队

  “创新,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激动人心,”总导演史岩说:“我们通过制作《创新中国》,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创新者的艰辛。有时候,坚持比创意更重要。我们要向科学致敬,向科学精神致敬。”

  制片人徐欢透露,片中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充满了“坎坷”和“磨折”,而这些戏剧性并非刻意为之,实际上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大科技项目的非凡历程展现出来,是对所有创作人员的考验。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江涛也表示,这是科技向艺术的致敬。

  “几乎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扩展成为一个系列片,”总导演史岩说:“现在我们才发现,科技领域的故事并非人们认为的那样平淡而刻板,恰恰相反,它们都是纪录片最好的题材。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导演关注这个领域,去拍摄和展现当代中国的创新故事。”

  正因为这个心愿,今天举办的活动特意邀请了很多科研人员参加,包括在节目中出现的一些重要“角色”。

  畅谈科技改变生活 灵感与脑洞齐飞

  纳米发电机的发明者王中林院士、几十年致力于改造盐碱地的欧阳竹、火箭发动机的设计人员陈建华、“人造小太阳”聚变装置实验运行的总负责人龚先祖……这些科研人员在公众视野中很少出现,他们所从事的研究距离普通人看似遥远,但一旦成功,却将改写我们的生活。“纳米发电”虽然还在试验阶段,但已经制造了惊喜,它可能改变我们获取能源的途径;“人造小太阳”则是模拟太阳的聚变原理,可以释放出极其惊人的能量;盐碱地的成功改造将在2020年贡献出100亿斤粮食;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则能我们把送往更为遥远的太空。

  据导演组透露,这样的故事在片中比比皆是,以至于他们在遴选时都会感到“痛苦”,每个故事之间都在“争分夺秒”。这部纪录片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就,比如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智能制造,它们也许在新闻热点中曾经出现,但背后的细节却鲜为人知。还有一些人们知之不详的重大科技进步,比如世界最清洁的火力发电厂、神奇的基因编辑技术、能看清微观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

  所有这些故事中,都涉及大量的科学技术信息,如何将尖端、专业的科技知识转化为趣味盎然的表达,对创作人员是巨大的挑战。“不仅要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观赏的乐趣,而且也希望给观众补充科学营养”,执行总导演胡博和史慧说。

  实际上,这部纪录片确实显得颇有些“另类”,它把科学和艺术结合在一起,试图打通这两个看起来完全相异的领域,让人们从中获得更为完整和丰富的体验。“这是一次尝试,”制片人刘颖谦逊地表示:“我们只是先行者。”

  清华学霸合唱团纵情高歌 《祖国不会忘记》响彻全场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这是一曲大家耳熟能详的《祖国不会忘记》,演唱它的是一支平均年龄74岁,最大年龄88岁的合唱团。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团,又被人称为“学霸合唱团”,而这首歌的歌词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些老一辈创新者们的情怀。


图: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团现场表演

  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合唱团科学家代表程不时在发布会上说:“创新是人类有生以来就赋予的品质,但容易被后天环境掩盖,但我们现在的时代要唤醒这种品质”

  除了程不时,还有两位资深院士也到场为“创新引领中国”的主题助力,他们是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王越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两位德高望重的前辈都表示,中国科技发展需要建立在大众创新的基础上,能够让这样的纪录片进入家家户户,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正如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总裁岳川江发布会现场谈到 “《创新中国》立意高远,这部精品力作从策划到拍摄克服了重重困难,才能精彩绝伦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创新者一往无前,创新永无止境。”

  央视继文化综艺后发力科技纪录片 引领探索创新风潮

  近几年,从《朗读者》、《国家宝藏》一系列文化综艺节目,到以《舌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品质纪录片,央视一直在电视节目创作上打磨符合自己定位的“爆款”和“现象级”。确实,越来越多的科技、公益、文化类的节目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真实记录”逐渐成为电视节目发展新趋势的今天,央视对优秀纪录片的集中发力将使其继续保持行业引领者的地位。


图:出席嘉宾一起将“创新引领中国” 点亮

  据悉,《创新中国》由中央电视台、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摄制,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全片共分6集,每集50分钟, 聚焦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等深具影响的领域,以宏大的国际视野探讨中国的创新成长以及由此引领的世界影响。

  节目将于1月22日起每晚20:00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首播,晚21:20在深圳卫视播出,敬请期待!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13 04:37 , Processed in 0.026357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