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60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央视主播揭秘《天气预报》 卫星云图原来是块布

[复制链接]
1600 0
1.jpg

地图其实是由绿布构成的

2.jpg

紧张准备中


《天气预报》是观众每天都要关注的节目,但很多观众却不知道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的。虽然天气情况瞬息万变,但《天气预报》却每天雷打不动地在《新闻联播》后和观众见面。对这位“老朋友”,很多人并不熟悉它是怎么制作的,记者日前来到位于国家气象局的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在《天气预报》主持人冯殊的带领下,参观了《天气预报》的演播室。

令人“不适”的是,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曾获得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铜奖的冯殊说起话来语速要比一般人快很多,原来,这正是《天气预报》的特殊性为冯殊带来的职业病:为了在两分钟内提供更多更有用的气象信息,冯殊和其他《天气预报》主持人一样,练就了在每分钟350字的超快语速。

卫星云图 原来是块“布”

几分钟节目 几小时准备


走进《天气预报》的演播室,很多人都会注意到一块绿色的幕布。这块幕布看上去没什么特别,却是《天气预报》录制中的重要道具——主持人就是站在这张幕布前向观众介绍天气情况的。很多观众会有疑问:主持人怎么看地图和卫星云图呢?这就需要幕布两边的监视器帮忙了。冯殊介绍,节目录制时会把需要用到的地图等传送到两边的监视器上,主持人一边看监视器,一边在幕布前“比划”,就能呈现出观众平时看到的效果了。跟想象中不同的是,绿幕和地图的合成是在录制时直接完成的,而不是录完主持人的画面后再通过后期合成。

为了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冯殊站在绿幕前做起了演示。由于绿幕和监视器是垂直的,主持人在“比划”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角度,否则会影响观众看到的效果。在手势上,针对不同的区域和画面信息,主持人在指示时用几个手指也有讲究。冯殊说,一般指示比较大的范围时习惯用手掌,而针对一些比较细小的地方则用一个手指头,“总之就是不能遮挡住信息,同时还要能指示的尽量准确。”有监视器做参照,即使是第一次站在幕布前的人也能指出地图上的大概位置,但要指的又快又准,就需要多练习了。

很多观众还记得,20多年前《天气预报》刚开播时,主持人手里经常拿着一根小棍。现在主持人虽然全部用手来比划了,但另一只手里还要拿着一个宝贝——遥控器。观众在电视上看到卫星云图和地图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主持人通过遥控器切换的。此外,现在的主持人还增加了和气象图的“互动”,比如在图上点出数据,或者在图上画个圈提醒观众注意等,让《天气预报》显得更生动。

几分钟节目

几小时准备


每期《天气预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只有几分钟,但编导和主持人却需要花一天来准备。《天气预报》虽小但五脏俱全,整个小组由两位电视编导、一位气象编导、主持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等七八人组成。这还不包括为节目把关的气象专家们。冯殊介绍,编导们有时从上午就开始准备选题了,主持人一般在下午3点左右到岗,和编导一起讨论当天的内容,“我们会讨论当天有哪些特别的信息值得提示和注意,给观众预报。”讨论后,主持人会和编导一起参与组稿,然后把稿件拿给气象专家审核,再由编导制图。观众每天看到的地图和卫星云图会有一些模板,编导负责每天更新数据。

由于天气情况复杂多变,为了能把最新最准确的天气信息传达给观众,《天气预报》的前期准备工作往往要持续很长时间。节目组在15点左右讨论了大致的天气形势后18点多才能拿到具体数据,而节目要在18点40分前录完传送给央视,保证赶在《新闻联播》之后播出,时间还是相当紧张,“既要保证播出安全的,又要保证最新的数据都能加进去。”

冯殊说,现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已经超过80%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有时一个城市里的天气情况都会不一样,这就使观众对《天气预报》的感受也不一样,比如我们预报北京下雨,结果朝阳区下大暴雨,海淀区却是晴天,海淀的观众就会觉得天气预报不准。”冯殊坦言,作为主持人他也会对观众的反馈有压力,因此节目组和气象专家都在努力让预报更加精细准确,“有时预告信息来得很晚,一旦有最新的信息,都会随时往节目里填。比如现在是汛期,会有很多预警、公告,这些都要加到节目里。”

主持语

杜绝一切“废话”


采访中,冯殊的思路非常敏捷,语速也比普通人快很多,冯殊笑称,这已经是他的职业病了,“平时跟朋友说话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人提醒,就会一直用播报天气预报的语速。”冯殊坦言,也曾听到一些观众好奇为什么天气预报主持人要说得这么快,“七点半的那段《天气预报》时间很短但信息量非常大,主持人只好快点说了。”由于要在短时间内播报大量信息,《天气预报》主持人的语速能达到每分钟350字左右,可能比一些新闻主播说得还快,“有时候录完一期节目,已经说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其他节目主持人来主持《天气预报》未必能适应。”

在每期《天气预报》中,主持人说话的时间大概在两分钟左右。这两分钟内不仅要把全国的天气情况展示给观众,还要介绍一些重点地区的天气,有时还要发布预警和公告。庞大的信息量使《天气预报》的稿件中每一个字都十分珍贵,任何无用的信息都不能出现在天气预报里,类似“这个”、“那个”之类的词更是不能出现在节目里,甚至是一些有用的信息,也要被精炼压缩到最短,“比如‘我们再来看一下明天的情况’这句话就太长太多余,所以我们只说‘来看明天’四个字。”冯殊说,用“字字珠玑”来形容天气预报毫不为过,有时编导和主持人在斟酌稿件时,会为了几个字怎么删怎么用而讨论半天。此外,编导还会适当地把一些提醒信息做成字幕,既达到提醒的目的,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在新闻节目中,主持人出镜时间虽然长,但每段导语只有几十甚至几秒钟。而天气预报主持人要连续出镜将近两分钟,还要在没有提词器的情况下把稿件一气呵成地背出来,对主持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有时气象信息晚上六点多才到,冯殊看两遍就得走上主播台,在短时间内播报完成,“录制的那两分钟要一直对着镜头,而且是一个镜头拍下来,中间如果错了就要全部重新录。”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天气预报》的录制不可能一遍遍雕琢,一般是几次就通过了,“如果主持人状态比较好,很可能录一两次就可以了。”

背地图

是基本功


从毕业到现在,冯殊已经在《天气预报》主持人的岗位上做了5年。冯殊介绍,现在19点30分的《天气预报》一共有5位主持人,每个人平均一个月要录6天左右。此外,他还在《朝闻天下》等栏目中播报天气,也担任中国气象频道的主持工作,强度非常大。“每个月有七八天要5点起床参加《朝闻天下》的直播,生活经常是黑白颠倒。”冯殊说,刚开始做节目时难免有卡壳等情况,但时间长了就越来越顺利了,“因为有天气图做依据,哪句词忘了还可以看着图把信息告诉大家。”

对于新加入的主持人,《天气预报》会专门找气象专家为新人做培训,“气象专家会讲一些天气的基本成因、基本原理,根据四季、节气的特点来讲解天气。”冯殊认为,《天气预报》的主持人就像在气象科学和观众间架起一座桥梁,观众没必要去探究天气背后更深层的东西,但一些科普知识还是要介绍给观众,“有时一个小常识的缺失很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影响,对主持人来讲就是要深入浅出。”此外,了解中国地图,认识地图上每个省的形状等地理知识,都是气象节目主持人的基本功。

冯殊说,天气预报主持人需要在工作中积累知识,“去年南非世界杯我们就做了专门的节目,因为南非是高海拔、南半球,所以我们会去研究这种气候条件对人的影响,对球队作战的影响。做完在那个节目后,对类似的气候类型就有了了解。”此外,冯殊平时还喜欢看一些科普类的书,从科普角度去了解气象。而气象局中的很多气象专家也是冯殊的良师益友,他会经常和专家们交流,丰富自己的知识,在播报《天气预报》和其他节目时也就更加游刃有余了。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7

粉丝

392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22 10:56 , Processed in 0.021808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