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35908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最最爱的十三爷--爱新觉罗,胤祥--修改关闭中

[复制链接]
35908 1830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10-19 01: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燕赵风物:碑石下的兄弟

起伏的山势拉出的天际线,是在抬头之间不知不觉抻住人的。这是涞水的地界,被称为云溪水峪。有溪有峪,溪峪相逐,彷徨其间的人们不免就多了些心思。尽管较之30公里外那片“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的皇家陵地,终少逊了些风度,200多年前,堪舆家们还是相中了它的山灵水秀,依次向上做了美好的推介。
  我们已经不能推测云溪水峪打动雍正皇帝时的具体细节,但它后来具有人文碑石的风光生动毫无疑问正始于此,始于雍正把它赏赐给最为属意的一个骨肉兄弟,始于它最终演变成为怡贤亲王陵寝。
  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带领我们认识了雍正和他忠心耿耿的十三弟,带领我们在历史和现实中间穿梭寻找对接的契机。
  骨肉兄弟
怡贤亲王允祥,清圣祖第13子。“康熙37年,从上谒陵,自是有巡幸,辄从。”我们不难从历史记载中发现开创康乾盛世的一代名主玄烨对这个儿子的欣赏有加。有了父皇这样的待遇恩典,在兄弟中间允祥的地位自也不一般了。
  历史真相似乎永远都与发达的民间传说相克相生。涞水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十三王爷谦让不坐皇位的说法。我们无从验证,但会毫不犹豫地倾向于如下记述的事情的真实性。
  允祥的聪明和智慧在24个兄弟当中最为年长8岁的四哥胤禛所倚重,两人走得也最近。正是缘于这样超出一般的兄弟关系,在胤禛走向王朝至高无上的帝位,成为雍正皇帝的过程中,允祥不惜所有,选择做其坚定的拥护者和支持者。
  此种肝胆相照两肋插刀的兄弟关系在玄烨去世胤禛继承帝位的当年,同样有了另一种形式的体现:允祥由贝勒晋“封为怡亲王”;而其他兄弟,则无一人有此殊荣。
  1723年,即雍正元年,允祥受命总理户部。但这只是雍正对允祥施以皇恩的开端,雍正甚至想得更多更周全,是年6月,允祥死了24年的生母敏妃章佳氏被连升两级追封敬敏皇贵妃并祔景陵。
  还是这一年11月,雍正诏谕:从前兄弟分封,各得钱粮23万两,援此例赐怡亲王,奏辞不已,宣谕再四,仅受13万;令支官物6年,又固辞。今不允所请,既不可;允其请,而实心为国之懿亲,转不得与诸弟兄比,心不安。
  忠与赏
  随后的岁月,允祥的谨慎忠诚始终得到雍正的赏识器重,而允祥得到的封赏也是接二连三,“复加封郡王”,“加俸银万”。同时我们也看到,时时因祸起萧墙而心焦气燥的雍正帝,不得不把最繁重的国家大事委托于这位鞠躬尽瘁任劳任怨“大小诸务无不用心周到”的十三弟,“京畿被水,命往勘”,“令总理京畿水利”……
  1729年,雍正把自己百年后的归宿之所也全权委托给了允祥,畿辅通志记载,“钦命怡贤亲王会同两江总督高其倬在京师西南一派山麓间往来采卜万年吉地,至易州之西太平峪兴隆庄敬谨择定。”此地“实乾坤聚秀之区,阴阳会合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此前雍正曾将陵址择定在遵化九凤朝阳山,期望死后能追随先王左右,但这块地方“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终被认定“实不可用”。把这样一件自己极为重视的大事托付允祥,缘于雍正对允祥办事能力一贯的称赏,深知允祥一定不负其望。
  “往来审视备极辛劳,忠赤之心感格神明,是以具此慧眼卓识”,雍正对十三弟的赞扬由衷,同时把所选吉地的一块中吉之地赐予他。史记,面对如此浩荡隆恩,允祥的表现是“惊悚变色惶惧固辞”,雍正没继续为难这位弟弟,改把距离自己陵墓30公里外的一块平善之地赐予了他。
  这回允祥没再固辞。但允祥的表现同样具有戏剧性,他“踊跃忭舞”,并立即派人取来赐地上一小块黄土,当着四哥的面吞食一尽。
生命之门
  雍正亲自给允祥手书了“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榜,说:怡亲王克殚忠诚,职掌有九,觉此八字无一毫过量之词。
  但此时生命之门业已徐徐向赤胆忠心的怡贤亲王关闭。史书上的记载简约,但细味之,仍有些突然:雍正7年6月,命办理西北两路军机。10月,命增仪仗一倍。11月,王有疾,挨到第二年5月,疾笃。雍正决定亲自临视,但到了的时候,43岁的允祥已经死了。
  接下来雍正的反应是“悲恸,辍朝三日”,亲临奠,谕:“怡亲王薨逝,中心悲恸,饮食无味,寝卧不安”。
  “王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朕待王亦宜在常例之外。今朕素服一月,诸臣常服,宴会俱不必行。”允祥之死何以让雍正克己如此?且举怡亲王功德,命复其名上一字为“胤”,配享太庙,谥曰贤,并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加于谥上,设祠建寺。雍正的举动是绝无仅有的。父亲玄烨以“胤”贯穿他们这一辈兄弟,允祥原本叫胤祥,雍正登基,援例避讳,改名允祥。雍正说,“诸兄弟之名皆皇考所赐,……今怡亲王薨逝,王名仍原字,志联思念。”
  种种迹象表明,允祥的死亡对于在生活与朝政两者间常有孤家寡人感的雍正如断臂膀。众多兄弟当中,多离心离德者,心怀鬼胎者,老八阿其那允禩老九塞思黑允禟一干人甚而公开唱对台戏。而雍正都可以横眉冷对蔑视之,他可以跳出一奶同胞之情,冷酷地拔刀出剑,灭绝之。惟有对这位十三弟,雍正献出的是恻隐与怜爱。十三弟的忠诚不容怀疑,朝中与诺大皇家,除了对于十三弟可以给予十分的信任之外,雍正再找不出第二人可以推心置腹,凡事可以放心放手地托付。
  碑石下
  骨肉兄弟,在勤政寡恩多疑的雍正皇帝的人生轨迹上,是一个奢侈的词语。
  但碑石下的十三弟常常让雍正茕茕于怀,在他的生命后期,他仍在各种场合反思之,乃至会转加他人,他对白云观道士贾士芳说:雍正8年见了你后,朕躬甚觉违和,允祥之恙也从此渐增,“想尔本系妖妄之人,挟其左道邪术,暗中播弄,至于如此”。
  弟弟的死亡多大程度上加速了雍正奔向生命尽头?相互的依撑取补没有了,今天我们知道的是,允祥死去5年后,雍正死,葬于泰陵,成为清西陵首陵;而九泉之下,兄弟联手需要穿越30公里的距离。而对于允祥,持续不绝的隆恩哀荣并未由于雍正之死而绝,而是一直持续到乾隆朝,“祀盛京贤王祠”。
  清史稿称:世宗褒允祥功,加封郡王,任王于诸子中指封,允祥固辞不敢承。及允祥薨,世宗乃封弘宁郡王,世袭。其后100多年间,允祥的子嗣一直享受着他在世时创造的价值与建立的不世之功。在允祥的子嗣中,还有几位在随后清王朝的黄昏时分被我们认识,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可算咸丰帝诏批辅政的与端华、肃顺等同为顾命八大臣的载垣。但这一脉此刻已经走上末路,不久载垣被垂帘听政的慈禧赐自尽,爵降为辅国公,并命不得以其子孙及亲兄弟子承袭。
  淋湿的历史
  麦子熟透了,6月16日一场突来的不大不小的夏雨,却挡下了收割的镰刀。雨滴把远山和陵寝范围内满眼的麦地冲洗出一幅鲜亮的水墨画,散发出麦香与植物生长吐露的气息。
   据说怡贤亲王陵寝占地面积300多亩,建筑物30多座,整体布局自东向西沿神道依次建有神道碑亭、火焰牌楼、五孔石拱桥、四柱三门牌坊、平桥、华表、大殿、圆形宝顶等。陵寝背西向东,全部建筑用料采用红砖绿瓦。
“终清之世,在皇家建筑设计方面最有声于匠家,也最为朝官所推重的样子匠,莫不出自被人们誉为样子雷或样式雷的雷氏世家。”据说康熙朝以降直至清末200余年间的清代皇家建筑工程,无不深深留下了样式雷的印记。
2004年的怡贤亲王陵寝,可见的除了一座5米高的神道碑,10米高的四柱牌楼和火焰牌楼各一,一对不齐全的华表,一座孤零零的五孔桥,便再无其他雍容遗存。有专家把目前这种状况归于“1934年到1936年,陵寝被宋哲元辖下的九县专员王作舟盗掘,随葬金银珠翠钻石等珍宝被洗劫一空,后又遭到日本人掠夺破坏”。陵寝主体建筑在上个世纪的不复存在,让我们无法判断其设计与建造者即为名重朝野的样子雷世家,让我们无法说出它秉承了多少样子雷的建筑余韵余香。

几乎无人经意清西陵30公里外,这片雨中的孤独。于是我们踉跄着躲闪着长长神道上的泥泞,想分享这片雨中的孤独,想淋湿历史的孤独,想那个叫张楚的歌手为什么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8 14: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ma.fjhttp.down.com.cn//N/200583/2341/12.Wma

原来恋着的十三竟是我心里深处那彻骨的痛

那百般千寻的古曲竟也难将你的韵味衬托出来

睁开眼你于我是那样的遥远

闭上眼却能感受到你的气息在旁

佛说五百年的修行换取今生的回眸

相隔万里重重

我要耗费多少的流光岁月才能换取与你的擦身而过

又要苦行多少载才能得到与你的生死共盟

我只愿化作一缕轻烟

缥缥缈缈

追随到有你的身影的时空去


[ 本帖最后由 bugbug 于 10-28 14:15 编辑 ]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8 14: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鼓励一个,加油~~~

虽然十三把小薇抢走了~~嘻嘻~·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8 14: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嫂,十三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了

一想起他心就在痛阿
112_49081_cba6eda3ce42a02.gif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8 14: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gif上传之后就是这样固定不动得啦?
郁闷郁闷!图片里的词可是相当的好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8 14: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怡亲王府

怡亲王府前的石狮



怡亲王府大门!门钉七X九排列.



怡亲王府西配殿



十三爷府邸鸟瞰



怡亲王府东阿斯门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8 14: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胤祥四子---宁郡王弘晈府邸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8 15: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的清代王府

王府北京城里的王府,现存都为清代王府。主要有八家大“铁帽子”王府:礼亲王府、睿亲王府、豫亲王府、顺承郡王府、庄亲王府、郑亲王府、肃亲王府和克勤郡王府。同治以后修建的4家大王府为怡亲王府、庆亲王府、醇亲王府和恭王府。
   
肃亲王府




      肃亲王府位于东城区正义路东侧。顺治年间建,历代袭王俱以此为邸,光绪二十七年(1901)沦为日本使馆,只存垣墙。其地现为北京市政府。肃亲王名豪格,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太宗崇德元年(1636)以功晋封肃亲王,是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因太宗死后,曾和多尔衮争皇位,当多尔衮得势后,倍受迫害,顺治五年(1648)将豪格削爵囚禁,害死于狱中,顺治皇帝亲政后,复肃王爵,追谥“武”。此后,豪格子孙均以显亲王袭封,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肃亲王封号世袭。




    睿亲王府




      睿亲王府共有两处:一在东华门大街迤南普渡寺一带,一在外交部街。前者是睿亲王进北京后的住所,后者则是乾隆年间恢复睿亲王世爵后的新府。睿亲王即清初的摄政王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之弟。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晋封睿亲王,是清初开国人大铁帽子王之一。进京后,选明南宫为王府,遗址在东华门大街南侧。顺治八年(1651)多尔衮死后被迫夺爵位,王府废除。其子多尔博于顺治十四年(1657)封贝勒,在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建立贝勒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睿亲王爵位,其后裔嗣袭,贝勒府为睿亲王新府。原有房500余间,只留有瓦顶院墙一段,残缺石狮两座。



    顺承郡王府




      顺承郡王府位于西城区赵登禹路。顺承郡王名勒克德浑,系礼亲王代善第三子萨哈林第二子。顺治五年(1648)晋封顺承郡王。成为清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府邸布局自外垣以内分三路,中路是主要建筑,和其他王府形制一样,也是前殿后寝,有正门(宫门)、正殿和两侧翼楼、后殿、后寝(原后楼现已无存)。东西两路为生活居住区。张作霖入据北京时,占用王府作为大元帅府。1949年后,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设机构的办公地点。于王府正门外建起政协礼堂,中路主要建筑基本保存完整。东路前后数层院仍保存原有格局。1984年定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郑亲王府




      郑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大木仓胡同。是清代开国元勋济尔哈朗的封邸。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之子,顺治九年(1652)加封叔郑亲王,是清初著名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王府创建于清代进关之初,清代王公大臣的宅第营建,均有定制,如基址过高或多盖房屋皆属违法。郑亲王济尔哈朗就因建府殿基逾制,又擅用铜狮、龟、鹤,于顺治四年(1647)遭弹劾后而罢官罚款。府邸建成后,历代袭王有所修缮或扩建,最重要的是第八代袭王德沛对花园的扩建。园名“惠园”,是京师王邸花园中的最佳者。十三代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及肃顺等同为“顾命八大臣”,“辛酉政变”后被赐自尽籍没家产,同治十年又发还给已恢复世爵的庆至,复为郑亲王府。民国后,先是将王府抵押给西什库教堂,1925年复赁给中国大学为校址。郑王府坐北朝南,原布局自东而西分3部,东部前躯突出,是王府主要殿宇所在;中、西部概因随街势退缩数武,中为另一院落和西部花园范围。现存建筑,只东部残留,有街门,面阔3间;正门面阔5间,前出踏步之间,浮雕丹陛犹存;正殿面阔5间,台阶间亦存丹陛;并存东配楼面阔5间,西配楼只剩靠北面阔3间;最后为正寝,面阔5间。中国大学使用时改名逸仙堂,今尚延用。原有后罩楼和一些附属建筑被拆除,西部花园现另建二龙路中学。郑王府今为国家教育委员会址,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庄亲王府



      庄亲王府原在西四北太平仓,向北直到麻状元胡同。太宗第五子硕塞于顺治元年被封为承泽郡王。顺治八年以功晋为亲王。硕塞第一子博果铎于顺治十二年(1655)袭亲王,改号曰庄。此后均以庄亲王承袭。庄亲王载勋曾在王府设立拳坛。八国联军入侵其府被焚。20年代,北洋军阀李纯及其弟馨买下庄王府,拆除王府建筑,在此建房,称为平安里。“平安里”门额砖雕保存在西城区文化文物局。后在此地又开辟为平安里大街(并入地安门西大街)。其址被分割成南北两区。今太平仓西口路北。为庄亲王府的前部遗址。




   礼亲王府


      礼亲王府位于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西侧,即大酱坊胡同东口路北。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之府。代善崇德元年(1636)受封为和硕礼亲王。顺治十六年(1659)代善之孙杰书袭礼亲王爵,改封号为康亲王。此处府址是杰书袭封后择址新建的,亦称康王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王的封号,改称礼王府。嘉庆十二年(1807)毁于火,后在原址重建。王府的主要建筑,分前后两组。前部有正门(宫门)、正殿及其两侧翼楼,后殿及其两厢配殿。后部自成庭院,前为内门(二宫门)、前堂、后堂及其两厢配房,最后为后罩楼。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克勤郡王府




      克勤郡王府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原石驸马大街)西口路北。克勤郡王系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克勤郡王是死后追封,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此府是顺治年间所建。原占地面积不大,平面布局与王府规制尚符。府路南影壁尚存,府前部只存东翼楼。后部的内门、后寝与东西配房、后罩房均保存完整。西部跨院也存大部原有建筑。民国后最后一代克王曼森将府售给了熊希龄为住宅,现后寝两山墙角柱石上尚存熊希龄和夫人朱其慧将财产交由北京救济会的刻字内容。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淳亲王府




      淳亲王府位于东交民巷正义路西侧。淳亲王名允祐,清康熙皇帝第七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晋封为淳郡王,于雍正元年(1723)再晋封淳亲王。此府是受封郡王后建成的。咸丰十年(1860),王府成为英国使馆。原府邸街门面临御河,其建筑布局分为3路,中路是宫殿式绿琉璃瓦顶建筑,前为宫门5间,大殿5间,后为院落和配房,最后是英使馆占用时期所建的英式楼房。东路原有建筑已不存,有后建仿中国式古建筑楼房一座。西路原属花园,只存改建的四合院一所和添建的英式楼房。1949年后曾归英国代办处使用。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定亲王府



      定亲王府位于西四南大街缸瓦市以东、颁赏胡园以南。清高宗第一子,名永璜,死于乾隆十五年(1750),追封为定亲王。全府占地40余亩。西墙就是今沙锅居饭庄一带,东到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所在地,房屋400余间。府内设有管事处、买办处、庄园处、随侍处、回事处等,负责管理财政、征收地租、跟班等事务。此外还有马圈(今阜城门)。九三学社办公用房是王府仅存的部分建筑。




   循郡王府




      循郡王府在安定门内大街方家胡同13号、15号。循郡王名永璋,是乾隆皇帝第三子,死后追封循郡王爵。后来过继循郡王为嗣子的绵懿按贝勒府的级别修建。西部正院(15号)是现存较少的贝勒府形制的府第,有正堂5间(已拆除),后院还有正房和配房,东跨院属花园和生活居住区。东部是一组完整的大型四合院落,分主院、中院和后院,布局相似,有北房和东西配房。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醇亲王府




      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沿。前身是清初大学士明珠的宅第。乾隆五十四年封其十一子水理为成亲王,并将明珠府赐永理。随即按王府规制改建。此府传至毓橚时,被赐予醇亲王奕譞。奕譞的原王府在西城区太平湖东里(今中央音乐学院)。因光绪帝生于此府,成为潜邮,故光绪继位后醇王必须迁出。为区别,醇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称南府,后海北沿的新王府称北府。北府坐北朝南。西部为王府花园,1949年后,进行了整治,是宋庆龄在京的住所(见宋庆龄故居)。东部是王府本身,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是其主体建筑,自南而北,街门5间。进入外院后有二门,此门才是王府正门,面阔5间。此后为正殿银安殿,面阔五间,东西有配楼各5间。正殿后是一组自成院落的屋宇,自3间过厅入,正面是正房5间及其配房,按规制此处应属后寝。最后为后罩楼,面阔9间,各种庆典时在此举行仪式。后寝成为供奉神、佛和远祖的神殿。东路建筑主要是家词和佛堂及一些从属建筑。东墙外院落为王府马号。西路有两组院落并列,是醇王府的活动中心。主要建筑为宝翰堂,即大书房。其后的院落,正厅名九思堂,是太纪居处,再后名思谦堂,是王妃住所。另有儿辈读书的小书房任真堂及其它从属建筑。北府是本市保存最完好的王府之一。属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南府位于西城区太平湖东里,原为荣亲王府。荣亲王永琪是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1765)封荣亲王。道光三十年(1850)封宣宗第七子奕譞为醇郡王。咸丰九年(1864)分府出宫,居太平湖。同治十一年(1872)晋醇亲王。府称醇亲王府。俗称七爷府。府坐北朝南,分中路和东、西路及花园。现中路府门3间,两侧有八字影壁,内有东西二门至东西院。中路新建礼堂一座,尚保存二进四合院。东路院落保存较好,西路古建筑大都拆除。现由中央音乐学院占用。为西城区保护文物。同治十三年(1874)同治帝载淳逝世,奕诺的次子载湉嗣位,年号光绪。因此光绪十四年(1889),醇亲王府迁北府。奕譞死,太平湖的醇亲王府前半部改建为醇亲王祠,后半部仍作为“潜龙邸”。永瑆,以书法出名,与翁方纲、铁保、刘鏞并称四大家。明珠(1635—1708),康熙宠臣,武英殿大学士,后被贬。其子纳兰性德为清著名诗人,是红梦楼研究专家注意的对象。奕譞(1840一1891),道光第七子,光绪生父。同治十一年(1872)受封醇亲王。载淬(1883—1951)奕譞子,光绪十六年袭醇亲王。宣统帝父。







    仪亲王府




      仪亲王府位于西城区西长安街路北、府右街以西。乾隆四十四年(1779)封高宗第八子永璇为仪郡王,嘉庆四年(1799)晋仪亲王。能源部、北京市文化局等处是仪亲王府的旧址。




    端郡王府




      端郡王府位于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路北,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所在地。此地先有诚亲王府和果亲王府东西并列。诚亲王为清圣祖第三子允祉,果亲王为清圣祖第十七子允礼。诚亲王府雍正年间改赐慎郡王允禧。慎郡王为清圣祖二十一子,其嗣子永瑢封质亲王,又为质王府。光绪时,尚存其后裔镇国公溥龄。其府可能和端王府同时被焚。果亲王府,于嘉庆年间改赐瑞亲王绵忻为邸,其嗣.孙载漪封端王,八国联军入侵时府遭焚毁,府址后改为北京师范学校,北京工业学校,后又改为北大工学院。今北京77中学校址是王府的马号。端王府内东北角的土山上建有“三。一八惨案烈士纪念碑”一座,呈三角柱形,高2.85米。




    恭王府




      恭王府位于西城区前海西街。恭王府的建筑,可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占地46.5亩,分为中东西三路,各由多进四合院组成,后面环抱着长160余米的通脊二层后罩楼。楼后为花园,占地38.6亩,园内建筑也约略形成中东西三路,园中散置了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池塘花木。由于恭王府及花园设计富丽堂皇,因此传闻认为这里是《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和大观园的原型。和珅(1750—1799),满洲正红旗人,纽枯禄人。字致斋。乾隆宠臣,文华殿大学士。嘉庆四年(1799)乾隆帝“驾崩”,和珅被抄家籍产,赐令自尽。嘉庆帝把和珅府第改成王府,赐给庆郡王永璘。咸丰初年,恭王奕訢分府,此府给奕訢作为恭王府。奕訢(1833—1898),爱新觉罗氏,宣宗六子。同治元年(1862)任议政王,后任军机大臣,参与慈禧辛酉政变。英法联军之役,签订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之和议,也是奕訢主持的。府邸恭王居住时期,王府的总出入门在东侧院落的东墙上。在现存的正门外,有两组并列的院落;西侧院落在正门前纵列着四排房屋,院南侧有两排倒座房,为当时王府的办事机构;东侧院落南边也有一排倒座房,驻护卫的旗兵,北面有一座四合院。正门两重,南向,大门三开间,前置石狮一对,二门五开间,均在中轴线上。二门内是正殿及东西配殿,其后为后殿及东西配殿,后殿悬“嘉乐堂”匠额。中轴线上的建筑物,屋顶都用绿琉璃瓦、脊吻兽,配殿屋都用灰筒瓦。东路前院正厅名“多福轩”,后院正厅名“乐道堂”;西路前院正厅名“葆光室”,后院正厅“锡晋斋”。葆光室与锡晋斋之间有垂花门一座,上悬“天香庭院”匾额。垂花门南有竹圃,北有西府海棠两棵。在三路院落的后部,有长160余米、贯连50余间的两层后罩楼环抱,东边悬“瞻霁楼”、西边悬“宝约楼”匾额;楼前檐出廊,后檐墙上每间上下各开一窗,下层窗长方形,上层为形式各异的会锦窗,窗口砖雕精细,楼梯原为木假山形。楼中间偏西原有l间下层是过道门,通向府后的花园。萃锦园恭亲王所建,正门在园南,为西洋式石雕花拱券门。门内左右都有青石假山,正面迎门耸立一座柱形太湖石,顶刻“独乐峰”;石后为一蝙蝠形小水池,旧名“福河”。水池后面是一座五开间的正厅,名“安善堂”,其东配房名“明道堂”,西配房名“棣华轩”。堂后一方形水池,池后一组叠成龛形的假山,中嵌康熙御笔福字碑一座。假山上一座盝顶敞厅,名“邀月”,厅两侧都有爬山廊通向东西配房:西配房名“韵花移”。中轴最后为“养云精舍”5间,两侧各接出折曲形的耳房,屋顶形式特殊多变,形如蝠之两翼,因得名“福殿”。东路第一进院前有一座垂花门,右前方有一座流杯亭,名“沁秋亭”。门内东房一排8间和西房3间,靠南边的3间东房名“香雪坞”,西房即明道堂之后卷。院北即为大戏楼,为三卷勾连搭式,最北一卷就是”怡神所”。戏楼北边有北房5间,东房两间,传闻这里才是天香庭院。园东侧南北方向叠有青石假山。花园西路最前面有一段城墙式的围墙,墙上辟券洞,额书“榆关”。墙两端接青石假山。榆关内有“秋水山房”、“妙香亭”、“益智斋”等建筑,再北有一个较大的水池,池心有水座3间,名“诗画肪”。池北有5间两卷房,名“澄怀撷秀”,其东耳房名“韬华馆”,再北为王府的花洞。园西侧有南北向的土山一座,从榆关以西一直延伸到澄怀撷秀的西侧。萃锦园的院墙为城砖砌成,原来没有门通往街道,只能从府后出入。民国以后,恭王府及花园于20年代被溥伟、溥儒(名画家溥心畲)兄弟抵押给西什库教堂,1932年后,产权为辅仁大学所有。1937年辅仁大学收回府园作为女校校舍及司锋书院。这以后,辅仁大学拆除了府邸门外的倒座房和后罩楼的木假山式楼梯以及花园西北角的花洞和花神庙建了楼房。



    庆亲王府




      庆亲王府西城区定阜街3号。为清末再封庆亲王奕劻的王邸。奕劻是原庆亲王永璘的嗣孙,道光三十年(1850)袭辅国将军。咸丰元年(1851)奕劻迁至定阜大街原大学士琦善的宅第。咸丰年间奕劻由辅国将军而贝子、而贝勒,光绪十年晋庆郡王,二十年晋庆亲王,二十四年封世袭罔替亲王。辛亥革命后,奕劻于1912年逃天津英租界作寓公,1918年亡故。庆王府当是在光绪十年(1884)晋封庆郡王后按王府规制改建,始称王府。王府建筑分3大部分。中央是主要殿堂,现只余后寝1座。东部亦已改建。现只西部尚基本保存完整。西部是王府的生活居住区,有三组并排的院落。原厅堂均有名称,悬有匾额。最后是一座二层楼,俗称梳妆楼或绣楼,现存三组院落,各有大门出入,1949年后,京津卫戍区司令部设此,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孚郡王府


      孚郡王府在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37号。最初是怡亲王的新府。因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死后,舍原府改建成贤良寺,皇帝又另赐此地给第二代嗣王弘晓,为和旧府有别,习惯称其为怡亲王新府。当传至第六代袭王载垣,与郑亲王端华等同为顾命大臣,被慈禧皇太后夺爵赐死,府邸被朝廷收回。道光皇帝幼子奕譓道光三十年(1850)封为孚郡王,同治三年(1864)迁出皇宫居住于此称孚郡王府。因其排行第九,俗称九爷府。奕譓死后,过继载澍为嗣,袭贝勒,因而此府也称澍贝勒府。府邸占地自朝阳门内大街向北直至东四三条路南。街门原在朝内北小街。今之临街大门是民国年间所辟。院中建筑布局可分为东、中、西三路。中间主要建筑有:正殿(银安殿),前列丹墀,护以石栏,殿前左右各有配楼7间,后殿5间,后寝7间,最后是后罩楼7间。后罩楼两侧,各有一座独立的庭院。正院西侧有几个四合院是王府眷属的居住区。东路院原属府库、厨厩及执事侍从的住所。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By: gltccc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8 15: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的王府阿,看得buggy那个心痛。其实就算不是十三的东东,只要看到那些宝贵的历史遗迹遭受到迫害,buggy就有说不出的愤怒和伤心。人的道德和自尊被自己那些无耻的行为践踏的不复存在

可耻可悲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8 15: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家单位有望搬出孚王府

来源: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赵耕)纵横交错的电线悬在石狮子的头顶,银安殿里拉起了羽毛球网子,屋顶的绿琉璃瓦上长满了枯黄的衰草……眼前的一切让人很难相信,这个容纳了5家单位,300多户居民的大杂院,竟然是一座亲王府。昨天,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的委员们到孚王府视察时听到了一个好消息,现在占据王府古建筑的4家单位已经同意放弃产权,并逐步迁出。



  据市文物局负责人介绍,目前的孚王府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古建筑年久失修、消防水管线不能使用、没有消防报警装置、避雷设施不健全、居民区电路老化、使用大量煤气罐和煤炉取暖等,都时刻威胁着这座几百岁老宅的安全。为此,市文物局已向孚王府内的5家单位制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目前,占据王府古建筑的4家单位均已表示,解决孚王府安全隐患最有效的办法是政府将居民迁出,只要能将居民安置好,解决单位同等面积的办公用房,可以改变原来想法放弃产权,服从政府安排。

  在正式迁出前,4家单位将继续采取“人盯死守”的方式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其中,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已于今年6月向科技部呈上申请报告,拟申请经费3000万元用于文物古建修缮;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也计划在明年上半年在古建房屋上安装避雷设施。


  孚王府,俗称“九爷府”,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37号,是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允祥封怡亲王时的府址。怡亲王的爵位,是除清初八大铁帽王之外,又一“世袭罔替”亲王。清同治初年,怡亲王府改赐道光帝第九子孚郡王奕譓,改称孚郡王府。

  孚王府占地面积44571平方米,其中古建面积3856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王府布局严谨规整,是清代王府的典型建筑,也是北京现存规格最高,保存较完整的少数王府之一。

Buggy 小语:太好了!只是那3000万的修缮费,真正用到在这府上能有多少?只愿别再偷工减料,糟踏了好好的王府,丢了祖宗和国人的脸面。

[ 本帖最后由 bugbug 于 10-28 15:33 编辑 ]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2

粉丝

206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6-20 07:23 , Processed in 0.022776 second(s), 27 queries .